|
名园记(三)------豫园豫园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是江南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占地三十余亩。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截止2016年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园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从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建造园林。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
一开始“小”的感觉渐渐被不断转换的“忽大忽小”空间节奏取代,有望不尽的远山,也有只容一人通过的小门和假山洞,有抬头看不到顶的参天大树,也有连廊座椅边的小芭蕉,石头缝里的小草,有大气开阔的池塘和亭台,也有小巧石凳和木椅,这样的节奏和布局一气呵成,仿佛是设计师在写草书,浑然天成。建筑四周墙上的木雕,砖雕把人,花,鸟等景像活灵活现雕刻出来,犹如立体画。俯瞰地面,各种花样的铺装让你心动不已,有小青砖,有小卵石,有大石板,大石条等,这些材料尺寸适宜的铺在各个庭院空间里,既美观又实用。当你累了坐在池边石头上小憩,成群的鱼儿会游过来和你打招呼,憨态可掬的模样逗得让你忘了疲劳。此时你会感觉到动态景观的美,试想在这么安静优美的环境里如果没有悠闲的鱼儿和鸟儿打破这沉静的美,这样的山水画会不会缺少大自然生机呢? 夏末初秋是上海一年中花最少的季节,深绿,墨绿,草绿,浅绿等各种各样的绿把整个豫园都装在了绿的海洋中,正当你以为没花而失望时,几株上百年的夹竹桃盛开红花在风中摇曳,令我想起了李清照的那句词“绿肥红瘦”,不过这瘦瘦的红足以打破了肥绿的海洋,让人倍感惊喜。
聚集了当时优秀的能工巧匠,豫园的建筑,瓦雕,木雕,石雕,砖雕保存至今好多都还栩栩如生的呈现在世人面前,足见当时匠人的工艺水平之高,设计创新水平之高,这在当时江南园林作品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专注选材和搭配,豫园里的太湖石大多属于真正的上品,其中以当时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玉玲珑”这块太湖石为代表,配置松竹梅等精品植物,让各种材料自然搭配,处处体现自然美。 强大的毅力和财力,此园占地三十几亩,近两万多平方米面积,耗时二十余年建成,足见当时以园主人潘允端为首的建造团队是在克服怎样种种艰难条件下才得以完成的,如果没有强大精神毅力和强力的经济实力是无法把这件作品留给世人的。 对山水园林的热爱。任何一个园林作品的诞生,源于园主人或建造者对自然景观的追求和热爱,由于热爱才会努力专注地去做好每一个环节,由于热爱才会主动克服各种困难,由于热爱才会坚持,有了坚持,自己理想的景观作品才得以实现。 看过豫园后,我觉得中国的传统的山水园林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园林人一辈子去学习研究! 带着对园林景观的激情和热爱向古人致敬!感谢他们创造了豫园这样的传世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