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凯园林景观

名园记(五)-----醉白池

醉白池,前身为宋代松江进士朱之纯的私家花园,经明朝末年,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以及清朝画家顾大申不断扩建,几经易主修建完善,形成了具有江南水乡秀丽风光的名园,保留至今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扬名江南。


走进醉白池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长河,高大的参天大树,极具特色的木雕,砖雕,石雕,都在默默的提醒你它所经历的沧桑,杰出的园林作品犹如名画,尽管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照旧掩饰不住它傲人的光彩和魅力。



自古以来,在华夏这块大地上建造了无数的园林,在历史上也不乏上林苑,圆明园这样的大规模皇家园林,也有辋川,沧浪亭这样的小规模私家园林,但保存至今优秀园林屈指可数,身为造园人我们为此深感遗憾。中国从魏晋开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就开始逐步得到发展,园林作为综合艺术的代表,它的规模,数量,成就体现了当时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的国家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程度,同时给大批贵族,士大夫,文人墨客提供了发挥自己才华,寄托山水情怀的最佳场所。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墨客都喜欢园林,渴望拥有自己的幽静之地。给创造优秀园林作品提供了良好的沃土。整个社会犹如清明上河图那样繁华安定,人们在自己的园林里抛开世俗礼教,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怀,在美轮美奂的园林里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精神乐园。


时过境迁,随着各朝代的更替,园林也随之更替,但凡国家进入安定繁荣期,园林就会得到保护和发展,通观中国园林时,无不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园林的繁华程度代表了这个国家在某个时期社会综合发展情况,社会安定,繁荣,园林必繁华,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园林必衰败,甚至像圆明园一样被洗劫一空,只剩它繁华精美过的痕迹。


所以说醉白池能保存至今让我们有幸欣赏到它的美,是何等的幸运。在九百年的长河里,它经历了无数风雨,但由于各代园主的珍惜和保护,让它躲过了种种劫难幸存至今。走在园子里,我仿佛去探望一位德高望众的老人,怀着崇敬,感激的心情,去看它苍老而依然精致的建筑,长满青苔的石头,厚重的石条,漂亮的花窗,曲折的连廊,感谢古人的智慧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在当今文明的社会里,古典园林数量和规模大不如前,在一切向钱看的核心观念下,好多园林虽然挂着保护文物的招牌,但不重视保护和发扬,加之大规模的旅游商业开发,使得一些名园日渐衰败,优秀名园的衰败是古典园林艺术逐渐没落的前兆,一些名园的建筑工艺,书法,绘画,古树,等正在逐渐消失,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艺术瑰宝已在历史洪流中慢慢被吞没,古人已让一座醉白池经历了九百年还能展现在世人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保护当今幸存的古典园林,让我们的后世子孙能看到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作品呢?


在探访醉白池时,我总感觉是在宇宙漫长的历史中和它机缘巧合的邂逅,我欣赏它的美,好奇了解它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在初冬的阳光下散发着古色古香的江南韵味,犹如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向你娓娓道来它所经历的沧桑。